漫话人民防空
添加时间:2015/10/26 点击量:4065 来源:
漫画是连接具体与抽象的桥梁,启动幽默与智慧的钥匙。从解读防空警报、空袭前准备、空袭时防护、空袭后救护行动,到核生化袭击、核事故的特殊防护、人防设施保护,人民防空漫画,一定会给您对人防行动留下不一样的印象。
防空警报信号
预先警报:鸣36秒,停24秒,重复3遍
实施防护或紧急疏散
空袭警报:鸣6秒,停6秒,重复15遍.
就近就地隐蔽
解除警报:长鸣3分钟
★迅速消除空袭后果,防备敌人再次空袭
紧急疏散时,市民听到预先警报信息后,应迅速关闭煤气、水管阀门、切断电源和妥善存放易燃易爆物品,并在民防管理人员的指挥下进入人防工事,无法进入人防工事的应利用地形地物就近隐蔽。
人防工程的使用要求
进入时要尽量缩短时间
儿童、老人应有专人照顾
听从工作人员疏导,按标志方向行动
要安静,少活动,减少氧气消耗。
要安静,少活动,减少氧气消耗。
节约用水,保持工程内的卫生。
空袭前的准备行动
了解现代空袭兵器的基本知识,如不同的轰炸机及导弹的外型,识别不同国家的飞机符号。
熟悉周围的防空隐蔽设施,明确疏散隐蔽路线。
空袭时的防护行动
听到预先警报时,应立即关闭煤气,熄灭炉火,切断电源,携带准备好的用品,照顾老人和小孩迅速、有序地进入指定的防空设施。
听到空袭警报时,应就近进入防空设施隐蔽。如情况紧急无法进入防空设施时,要利用地形地物就近隐蔽。
在街上:车辆应迅速停靠路边。行人要就近进入地下室、地铁车站或钢筋混凝土建筑底层等处隐蔽,不要在高压电线、危险房屋和油库等易燃易爆处停留 。
在公共场所:商店、影剧院及车站、码头的人员应听从指挥有秩序地利用地形地物分散隐蔽,不要慌张、拥挤 。
在室内:可在钢筋混凝土楼房(5层以上)的底层、走廊或底层楼梯下,或在跨度较小的独用卫生间、灶间等处隐蔽。可趴在床下、桌子下或蹲在屋角边,切忌站在窗口或露天阳台上
在空旷地:可就近选择低洼地、路沟边、土堆旁或大树下疏散隐蔽 。
当发现炸弹在附近投下或爆炸时,应迅速卧倒(面部向下,掩住耳,张开嘴,闭上眼,胸和腹部不要紧贴地面。
空袭后的救护
听到解除警报后,应积极参加抢救。
观察:了解隐蔽场地周围人员、设施的损伤情况,查明周围有无未爆炸的炸弹等可疑危险物 。
抢救:查看有无人员受伤、被埋或发生火灾,以视情况进行抢救。
报告:及时向指挥部报告所在地的人员、物资损伤情况 。
空袭后被倒塌建筑物压埋的人,只要神志清醒,身体没有重大创伤,都应该坚定获救的信心,妥善保护好自己,积极实行自救。
要尽量用湿毛巾、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、鼻和头部,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,也可以避免建筑物进一步倒塌造成伤害。
尽量活动手、脚,清除脸上的土和压在身体上方的物件。
用周围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,避免进一步塌落;扩大活动空间,保持足够的空气。
几个人同时被压埋时,要互相鼓励,共同计划,团结配合,必要时采取脱险行动。
寻找和开辟通道,设法逃离险境,朝着有亮光、更安全宽敞的地方移动。
一时无法脱险,要尽量节省气力,静卧保持体力。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,要计划着使用,尽量延长生存时间,等待获救。
为保存体力,不要盲目大声呼救。在周围十分安静,或听到上面(外面)有人活动时,用砖、铁管等硬物敲打墙壁,向外界传递消息。当确定不远处有人时,再呼救。
保护人防设施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》关于“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破坏、侵占人民防空设施”;“不得进行影响人防工程使用或者降低人防工程防护能力的作业”的规定,居民应了解人防设施在防空袭和突发事件时的作用,应做到:
不向人防工程中排放废气、废水、废渣等
不得在人防工程中生产、存储易燃、易爆、有毒和有放射性、有腐蚀性的物品。
不得堵塞人防工程出入口、通风口,不得私自拆用、移挪人防警报设备。
不得占用或混用人防通信频率和防空警报信号。
不滥使用人防标志。
如发现损坏人防设施的行为,应立即制止,并速报民防(人防)等部门。
发现人防工程上面的房屋出现下沉或结构变形时,应立即报告民防(人防)部门,并组织该地区人员撤离。
核袭击的防护
室内人员应迅速拉断电闸,熄灭炉火,关闭煤气、门窗。携带个人防护用具和必要的生活用品,迅速而有秩序地进入人防工事。
室内人员发现核爆炸闪光后,应立即靠墙根、屋角或在床下、桌下卧倒或蹲下进行防护。注意避开玻璃门窗或高大框架,以免玻璃碎片或重物倒下造成间接伤害。
路上行人、车辆和公共场所的人员,应听从指挥,迅速到指定的地点隐蔽。
发现核爆炸闪光,应迅速利用各种工事防护,来不及进入人防工事时,要迅速利用三五步内的地形地物就地卧倒。
对于来不及进入人防工程和其他掩蔽场所的人员,发现闪光不要惊慌奔跑,不要观看火球,应立即就近利用地形地物(如矮墙、花坛、土堆、深坑、桥洞等),横向爆心卧倒进行防护。
处在开阔地的人员,应迅速背向爆心卧倒,双手交叉垫于胸下,两肘前伸,脸部尽量夹于两臂之间,闭眼、闭口、腹部微收,停止呼吸,两腿伸直并拢。无地形地物可利用时,背向爆心卧倒。

巨大响声过后,迅速戴上防毒面具或口罩,掸掉身上尘土,进行必要的皮肤防护,就近寻找人防工程掩蔽。
核爆炸时,如果身边有江河、湖泊或池塘,应立即潜入水中防护。
核袭击后的行动
核爆炸后,遭袭击的范围很大,出现的情况很复杂,应及时、迅速地消除核袭击的后果。沾染区内人员应及时戴好防毒面具或口罩,扎好裤口、袖口、领口,用雨衣塑料布、床单等把暴露皮肤遮盖住。
不在露天吃东西,不在地上坐卧。不接触受染物体。尽量避免扬起灰尘。室内人员要关闭门窗,减少室外活动。
人员或物体受到放射性沾染后,必须采取适当的方法及时消除。
对人员皮肤受沾染,有局部消除和全身消除法。局部消除,是消除人员身体暴露部位上的放射性物质。用毛巾或纱巾擦拭。擦拭时应从上到下,顺着一个方向进行。擦一次,将毛巾翻叠一次,防止已消除部位重新沾染。全身消除,是用水、肥皂或洗衣粉等清洗全身。
消除服装沾染可采用拍打法,利用扫帚或树枝,站在上风或侧风方向,按从上到下、先外后里的顺序进行拍打扫除。
消除服装沾染也可抖拂法,人员背向风站立,提起受染服装,用力向下甩抖,上提要轻,下甩要重,先轻后重地甩抖几遍。
消除服装沾染洗刷法,还可以用水冲洗,洗涤时加入少量洗涤剂可提高消除效果。
对粮食和蔬菜沾染的消除:对包装密封的粮食,只需对包装消除,对包装不紧密的粮食,要除去表层后,其余用清水淘洗两三次,经验合格方可食用。蔬菜水果受沾染,应清水反复冲洗或剥皮的方法进行消除。
核事故防护
核事故定义:核电站等核设施,由于技术和责任等原因,造成放射性物质泄漏,致使人员受到超过规定限值照射的事件,称为核泄漏事故。
核事故发生时,不惊慌,不盲动,采取有组织的应急防护措施。
禁止人员、车辆进入危险区,防止放射性物质更大范围内扩散。
人员应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区,来不及撤离人员不要外出,要关闭门窗,堵塞通气孔,停止一切户外活动,视情形开窗通风。
外出要配戴口罩、风镜、帽子、面纱巾等。扎好“三口”(领口、袖口、裤脚口),减少暴露部位,免受污染。
及时对污染部位用水和肥皂清洗,减少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照射伤害。
及时服用碘片,防止放射性碘在人体甲状腺汇集。
做好对食品和饮水的管理。在受污染前,应及时把放在室外的食品收藏到室内,水井口要用塑料布等包扎后加盖。
对可能污染的食品和饮用水,须经卫生监测部门测试,确定合格后,方可食(饮)用。
消除放射性污染
(1)衣服:自己或与他人相互拍打和抖动衣服。小心解开“三口”(领口、袖口、裤脚口),脱下外罩衣裤,不摘面具,人员背风而立,抓住受沾染服装的两肩或裤腰,上提要轻,下甩要重,用力向下抖动。然后挂在树上,按照自上而下,先外后里的顺序拍打。
(2)靴子:用抹布或旧衣服蘸水擦拭,用刷子刷,胶鞋可以用水洗。
(3)面具:可用蘸肥皂水的棉球擦拭其外面。消除完毕后摘下面具、手套。
(4)人员皮肤受沾染后,要尽快洗消。头、颈部要用清水和肥皂进行擦拭,还要清洗鼻腔、漱口、擦洗耳窝。
(5)条件允许时,严重沾染的人员,应利用肥皂、洗涤剂等进行全身淋浴。无水时,可用干净毛巾、纱布等干擦,从上到下,顺一个方向进行。擦拭一次将毛巾、纱布翻一次,防止已消除部位被重复感染。
(6)误食受沾染的食物和水时,可遵医嘱尽快采取催吐、洗胃、利尿等消除方法。
(7)对被沾染道路、地面的消除可视具体情况,采用铲除、铺盖或用水冲洗等方法。